四川法制报记者 王焰
在九寨沟县马家乡,说起李吉平、李奉平两兄弟,可以说家喻户晓,不仅因为他俩是土生土长的马家乡人,更重要的是他俩在巡山队一干就是11年,摘掉了家乡“老烟区”的帽子,让马家乡回到了青山绿水的美好模样。
五年前,记者曾与他俩有过一面之缘,记忆中的兄弟俩年轻、体格健壮。今年5月,记者再次见到他俩时,他们都已步入壮年,容貌未改只是眉眼间多了些沧桑:哥哥李吉平依然是留着寸头,显得精神干练;弟弟李奉平个子稍矮但是快人快语,透着一股耿直劲。
听闻记者还想听听他俩在巡山队的故事,李吉平憨厚地笑着推辞,弟弟李奉平却说:“没事,说说嘛,都是我们干过的事情有什么不能说的。”
巡山队的组建风波
时间回到2006年。当时的马家乡开展“退耕还林”禁止乱砍乱伐.一时间,老百姓没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加之高额利润的诱惑,部分老百姓开始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
马家乡为什么会存在种植毒品原植物的现象?除了经济的诱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解放前马家乡就是个老烟区。这里的气候、水质、土壤等条件都很适合毒品原植物的生产。
“当时,乡内5个村基本都存在非法种植的现象。最大的成片种植面积达到130多亩,毒情很严重。”李吉平一脸严肃地说。
昔日在乡政府工作的一名工作人员回忆道,“如果毒情再不控制,整个马家乡就要毁了。”
控制毒情,但怎么控,用什么办法来控?九寨沟县公安局禁毒大队和马家乡政府找到了“禁种铲毒”的办法:组建一支巡山队来完成这项任务。
组建巡山队关键在选拔队员。被称为“”马家乡活地图”的李吉平兄弟俩进入了禁毒大队的视线。
李吉平接过话题说:“当时我俩在禁毒大队当协警。乡上找人来动员我们加入巡山队。说真话我们不愿意来,这个工作苦且少不了要得罪人。”李吉平实话实说。
面对兄弟俩的推辞,当时的乡党委书记直言:“你们都不站出来为马家乡出把力,对得起马家乡的乡亲吗?”
书记的一席话让兄弟俩脑海中浮现出马家乡当时的场景:80%的家庭都在种植毒品原植物,乡里的青壮年许多沾染上毒品继而丧失了劳动能力。
“看见那些正当壮年的乡亲,成天睡在床板上吸食毒品。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心里真的难受!”李奉平有些激动的告诉记者。
拉乡亲们一把,让马家乡后继有人。这就是兄弟俩的初衷。大是大非面前,兄弟俩看得特别清,认得特别准。
正当兄弟俩下定决心加入巡山队的时候,乡亲们的反对又让他俩陷入了两难之中。
回忆起第一次巡山,兄弟俩看见老百姓在树上刻的几行字:你兄弟俩就别干这事儿了,小心点。
短短的几行字,触目惊心。兄弟俩顿时觉得有些心寒,加入巡山队的意愿也有所动摇。
刚建的巡山队就面临人心不稳的状况。
为了让队员们安心,县公安局禁毒大队和乡政府多次召开群众大会,同老百姓说理说法。“多次开会后老百姓出面干涉、威胁巡山队的事情减少了许多”。李吉平回忆道。
稳住人心,乡政府从经济也想了不少办法。李吉平告诉记者,队员的工作是按照山河为界,各自承包山头。“一年以内,自己承包的山头达到了零种植、零产量,巡山队员就能拿到3000元的报酬。”李吉平说。
乡政府的双管齐下,最终保住了这支队伍。至此,拉开了兄弟俩11年巡山护卫的禁毒传奇。
那些巡山的日子
说起11年的巡山生涯,李奉平感慨的说;“苦啊,真的。”说着他下意识地不停搓动着长满了老茧的双手。
巡山的苦是长年累月与深山为伴的寂寞,是面临各种危险只能自救的无助。
李吉平笑着对记者说:“我说出来可能你都不会相信。一张油布、一口大锅、一身迷彩服、一把手电筒基本就是我们刚巡山时的全部装备了。”
巡山的头两年,两兄弟全年有超过120天的时间在山上巡逻。最长的一次呆了8天。8天时间内自己生火做饭、席地而睡。干粮吃完了,只有饿肚子;水喝完了,就喝牛蹄马印淌过的水坑。
自然条件的艰苦,让兄弟俩倍感艰难。而巡山时遭遇的生死一线,更让他们心有余悸。
李奉平告诉记者,记忆最深的是2015年那次巡山。当时,他正带着一名队员到苗州村巡山,途中遭遇了黑熊。黑熊吼叫朝着他和队员奔跑而来。面对着黑熊的追赶,李吉平本能拉着队员拼命的奔跑。最后跑过了一座山头,黑熊停下了脚步,李吉平和另外一名队员早已瘫坐在地上。
凶猛的野兽带给兄弟俩的是直面生死的考验,深山密林处的小生物的“骚扰”带给兄弟俩是“小心驶得万年船”的经验积累。
哥哥李吉平上山巡查多次被蚂蟥扎伤,凭着经验李吉平常用打火机靠近伤口,将蚂蟥烧死。“这种时候千万不要拔出来,拔出来止不住血”。李吉平告诉记者。
这些艰难与危险让许多队员都退出了。唯有两兄弟一直未曾离开。问起为什么这么苦还要坚持,李奉平说:“干着干着就有感情了。我们不图那份钱,就为了咱马家乡没人再种植毒品原植物了。”
兄弟俩承诺兑现了。2006年至2011年,马家乡达到了毒品原植物零产量;2012年达到了毒品原植物零种植。马家乡也被省禁毒委评为“禁种铲毒省级示范点”称号。
老兵遇到新挑战
一晃眼,兄弟俩的巡山生涯已走过了第11个年头。但他们仍在为“零种植、零产量”这份荣誉而努力。
和兄弟俩一起努力的还有马家乡乡政府。为了解决巡山队装备落后的实际情况,乡政府又陆续为他们添置了望眼镜、对讲机、定位器等设备。
“现在巡山不比原来了,原来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相互之间还要靠喊话沟通。现在有了新设备,通讯联系上也要方便多了。”李奉平告诉记者。
除了设备上的支持,为了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巡山队。乡政府提高了承包山头的补贴。“现在完成一年的巡山任务,每个队员可以获得6000元的报酬。”乡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李奉平悄悄告诉记者“报酬高了,巡山要求也提高了。”
记者了解到,马家乡政府要求受聘的每位巡山队员每月包片巡山不低于15次;巡山队员把巡查到的可疑地块用油漆做好标注;乡政府还组织专人定期上山巡查工作痕迹。
更加严格的巡山要求,让兄弟俩有点无法适应。“我们巡山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李奉平底气十足的告诉记者。
“老兵遇到新挑战”是兄弟俩目前面临的问题。乡政府的工作人员也看出了兄弟俩的“纠结情绪”。
一天,乡政府工作人员把兄弟俩叫到办公室,拿出手机让他们加入马家乡巡山微信群,并告诉他们以后巡山的指令会一对一的通过微信发送给他们。
“当时我都懵了。巡山之前还要看微信,说真的,我觉得是花架子,不起什么作用。”不善言辞的李吉平说道。
为了打消兄弟俩的顾虑,工作人员给他们演示了一遍发送接收指令的过程,紧接着又带着他们上山,向他们演示如何做好标示,如何拍照返回等各种细节。
经过这番“折腾”兄弟俩觉得新办法虽然费事,却可以消除巡山的盲区,也可以检验出巡山队员是否尽职尽责完成巡山任务。
如今的马家乡依然保持着毒品原植物零种植的成绩,但兄弟俩的担心却没有放下过。“现在乡外有人打着做生意的旗号到乡里来收购毒品原植物,我们怕乡亲们又走了老路,害了自己。”李奉平担忧的表示。
面对可能抬头的毒情,为了守住这来之不易的青上绿水,兄弟俩的巡山之路还要继续走下去。
记者手记:
记者与李氏兄弟仅有两面之缘,他们却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朴实敦厚、踏实肯干。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养育他们的家乡。
兄弟俩的禁毒传奇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圆梦,而是平凡生活中的一份坚守。
11年里,他们有过无助、有过迷茫、更有过动摇。但经历曲折坎坷之后,他们依然初心未改。
现在的兄弟俩,依然带着巡山队过着周而复始,单独枯燥的巡山生活。除了遏制新的毒情,还肩负起防火护林、救助走失人群的责任。
就在记者发稿之前,巡山队在工作中发现了一名走失在深山中的外地男子。兄弟俩立即联系马家乡镇府,将这名男子安全送往了当地救助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