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0 米的高原上,他一干就是 9 年
——记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白玛多吉
贾洛镇、唐克镇、瓦切镇共同开展边界共建活动
中共阿坝县委政法委供稿
9,33,4200,这三个数字对白玛多吉有着特殊的含义。今年33岁的他,已经在海拔4200米的阿坝县贾洛镇镇政府工作了9个年头。9年时光,白玛多吉从一个怀揣梦想的毛头小伙变成了一个历经磨练的基层干部。但是,转变的是他的身份,不变的是他那颗刚毅果敢的心。
条件艰苦仍选择留下
2008年,白玛多吉从青海医学院毕业,来到阿坝县贾洛镇成为了一名基层干部。
白玛多吉第一次从阿坝县城出发到贾洛镇,83公里路走了整整5个小时。路不畅、电不通、没有生活饮水,是贾洛镇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当时很想一走了之,回去干我的老本行。”白玛多吉说,或许是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儿,又或许是当地贫穷落后的画面深深烙在脑海中,几经“挣扎”的他最终选择了留下。
他逐步摸清了当地情况:贾洛镇有1300余户居民,人口超过7600人。这样一个人口大镇,生活水平却非常低:老百姓想送子女出去读书,却因交通不便而放弃;当地卫生院不具备冷藏技术,无法接种疫苗;辖区内偷牛盗马严重,草场纠纷时有发生,治安形势复杂……白玛多吉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辖区内的老百姓法治意识淡薄,不懂法、不学法,更谈不上遇到问题找法。当时由家族势力介入的民间调解比较盛行,法治秩序混乱,要改变并不容易。”说起当时的情况,白玛多吉记忆犹新。要搞发展、惠民生,首先要稳定。“阿坝县提出的四分群众工作模式,在我理解就是要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管理群众、团结群众。我们的基层治理要依法依规,要站得住脚。”白玛多吉说。
刚到贾洛镇的白玛多吉就遇到了一起矛盾纠纷。措德洛村和合拉玛村因草场划分产生分歧,两村200余名青壮年聚集在一起,随时可能发生群体性械斗事件。白玛多吉立即赶往现场,为了核实情况,他带着勘测人员,到没有信号、没有干净饮水的山上呆了一个多月,最终将纠纷草场分到村、组、户,彻底解决了遗留多年的矛盾。随后,草场划分在贾洛镇逐步推行,直到2015年全镇全部实现草场划分到户,牧民之间的矛盾明显减少。
上山巡逻遭遇“危机”
辖区治安一直是白玛多吉操心的事。贾洛镇幅员面积广,但警力不足,在这样的先决条件下,如何改善治安状况?白玛多吉想出了一套办法:他将辖区内的民警、民兵力量整合起来,分成小组上山巡逻、设卡盘查。
2014年10月的一天,白玛多吉带领两名民兵上山巡逻。凌晨3点,正当他准备打个盹,却隐约感觉前方出现了些许亮光。白玛多吉下意识撩开身上的军大衣起身,往前凑了凑定睛一看,发现了一辆可疑车辆。他准备上前盘查,民兵却拦住他说:“书记,民警没到,我们去太危险了!”看见对方犹豫的眼神,白玛多吉说:“特殊时刻,用特殊办法。我们先上去控制住他们,再联系派出所。”
白玛多吉靠近车身,发现了车内的3名男子。他让3名男子下车,在车内发现两头牦牛。3名男子立刻慌张起来,主动交代牛不是偷的,而是当地人偷了让他们运出去卖。见3人已经交代,白玛多吉准备通知派出所前来接应。“当时没带对讲机,手机没有信号,只有把他们转移到我们的车上,再想办法和派出所取得联系。”白玛多吉回忆,他和随行民兵一起将3人押上车,在押送的路上遇见了巡逻民警,便把3人转交给民警带回了派出所。“搜车的时候,我发现了3把刀,如果不立即转移3人,很可能会有危险。”事后白玛多吉说。
形成常规的上山巡逻、设卡检查等机制,让贾洛镇的“偷牛盗马之风”渐渐刹车,治安状况得到好转。
近两年没能回一趟家
9年的贾洛镇生活,已经让白玛多吉深深融入了这片土地。现在的他,比年少时少了一分意气风发,多了一分淡定平和。这9年,白玛多吉想得最多的,考虑得最多的是贾洛镇的稳定、民生和发展。作为一名党员,他不断地提醒自己:再苦再难,唯有坚持。在他人眼中的白玛多吉有些“工作狂”,但在家人眼中,他却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丈夫。
白玛多吉的家乡在若尔盖县,距离贾洛镇只有100多公里,但他却接近两年没有回过家了。“有时候实在太忙了,忘了回家,还有些时候刚要休假,又有其他的工作要做。”言语之间,白玛多吉流露出了些许的伤感和遗憾。
说起日后的工作,白玛多吉又打开了话匣子:“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我们的村级考核制度要逐步完善和推开,不能让它流于形式,要作为我们基层综治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加以利用;同时,三级例会制度也要坚持推行下去,要把民生工作分级落实,把老百姓的诉求一件件落实在基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