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园洁 夏姆
11月2日,由州人大城环资委员会牵头的2017“阿坝环保世纪行”采访团一行来到红原县瓦切镇以“生态保护为出发点,以牧民增收为落脚点”的唐日村牦牛养殖合作社。
“旁边被雪覆盖的草地就是人工种草基地。”唐日村牦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旦真贡告诉记者,走进合作社养殖区记者看到草料库、机具房、生产车间、暖棚、配套的割草机具等设施一应俱全。
据了解,该县天然草原面积达1164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121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96.3%。“这些草料都是今年七、八月份打的鲜草,每捆重二十公斤,能卖50元,现在还剩下一万捆,到不了年底就会卖完。”看着草料库整齐的堆放着捆好的干草,旦真贡信心满满地说。
据了解,该合作社通过建立基地,畜种改良,分区轮牧,冬季补饲的科学饲养模式,既有效提高了牲畜防病抗病能力和生产能力,又缓解了草畜矛盾,有利于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先从牧民树立保护草原生态的观念入手,政府通过宣讲草原法、草畜平衡、草原保护补偿机制等法律政策引导牧民改变传统观念,在减畜不减增的前提下,通过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来减轻草场负担。同时,落实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退牧还草和人工种草提高牧民的收入。围绕构建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综合施策,使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实现草原生态良性循环。”红原县农牧局负责人郭荣华向记者介绍道。
“以前一直在家放牧,因家中牲畜少、劳动力少、没有技能,日子也过得清贫。自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后,我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各种优惠政策都可以享受。同时加入合作社后,每个月有2000元的工资,加上入股分红,我对脱贫很有信心。”如今,在合作社做管理员的唐日村党员贫困户特布洛,说起自己的变化很是激动,现在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捆草、装草、检测机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唐日合作社以保护草原生态和促进牧民增收为目标,改善牧民的生活,也推动着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每年合作社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31万元,辐射带动该村农牧户72O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4户。今年合作社纯收入预计达100万元,户均收入2479元,人均增收700余元,合作社逐渐成为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绿了黄,黄了绿。草原在季节交替中见证着牧民越来越红火的日子。在优先保护草原和减畜增收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下,牧民赢收入,又赢生态,这块美丽的大草原正处在“双赢”的深刻变革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