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權論
编辑
美國海軍軍官,同時也是歷史學家的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經由對英國海軍發展與海洋霸權的研究,提出一套以制海權概念解釋歷史的理論。於1890年,出版《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闡述海權理論,其論點之中心在於海上力量對於國家繁榮與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個國家要成為強國,必須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動的能力[3]:43-44。
陸權論
编辑
1904年,英國地緣政治學鼻祖哈尔福德·麦金德發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英语: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論文,創立了與海權相對應的陸權理論。他將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稱為樞紐地帶,視其為世界政治的樞紐。1919年,又將「樞紐地帶」的概念修改為「世界島」的「心臟地帶(heartland)」,並且把歐、亞、非三大陸統稱為「世界島」。他的“心脏地带论”認為:[3]:44-45
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則於40年代基於麥金德的心臟地帶概念,提出了相應的「邊緣地帶(rimland)」學說。他認為,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發生在邊緣地帶,而且邊緣地帶在經濟上、人口上都超越心臟地帶。因此:[3]:45-46
控制了邊缘地带就等于控制了欧亚大陆,控制了欧亚大陆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空權論
编辑
空權論首先由意大利將軍朱利奧·杜黑提出,他認為「天路」是兩點之間最近的距離,而空權可以決定戰爭的命運。1921年朱利奧·杜黑發表《制空權》一書,指出要發展強大的空軍,爭奪制空權,獲得戰略主動。而以空軍戰略轟炸摧毀敵國戰略目標,即無須與陸軍海軍正面作戰,也能夠消滅抵抗的意志。[4]
1950年代,亞歷山大·P·塞维尔斯基(英语:Alexander P. de Seversky)根据空军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国、苏联空军控制范围重叠的地区,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被称为空权论。
德國地緣政治
编辑
德國地緣政治興起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代表人物是德國將軍卡爾·豪斯霍弗爾,他推崇「國家有機體」與「心臟地帶」學說,並且深受「生存空間」(德語:Lebensraum)概念的影響。他認為,生存空間是國家發展的必要條件,因而國家掠奪更多的生存空間是合理的;而心臟地帶論也可以說明德國的戰略定位與對外戰略。20世紀20年代開始,他利用其創辦的期刊推廣德國地緣政治的思想,並且影響了納粹擴張主義的發展。德國地緣政治成為納粹德國擴張主義的後盾,連帶拖累了戰後地緣政治及政治地理學的地位與發展。[3]:46-48
理论核心
编辑
国家是一个由各种资源结合起来的有机体。
有机体必须进行扩张来拓展生存空间。
战争在这个有机体的理论下是允许的。
这些理论都有极权主义做后盾。
必须结合其他国家成为一个同盟。[5]